阎锡山祖上既不是耕读传世,也不是高门大户,属于白手起家的小商人。阎锡山自己精通算盘,也很懂得算账,在民国军阀中他是少有具备相当**知识的人物。
由于早年有过学生意的经历,阎锡山有关经济和**的论述大多相当有见地,例如他在《编制八年度省预算案之宗旨》中如此阐述公平公正与商业**的作用:“故使人群但能有公道,则金钱自随之集矣!”当然,作为称霸一方的军阀,阎锡山并没有把公平行政作为首要目标。相反,为了筹**金,阎锡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,滥发纸币、贩卖**、操纵募捐、吃空额扣工资甚至是强取豪夺官商的财产。
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的基础是由铜元局暴利奠定的。但是到20世纪20年代,山西及周边区域已经普遍使用铜元,铜元局的利润开始大幅度下降。而从1920年开始,太原兵工厂扩建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,下辖电汽厂、机械厂、熔炼厂、翻砂厂、制酸厂、**厂、无烟**厂、**厂、炮弹厂、枪弹厂、弹壳厂、炮厂、引信厂、引信厂、罐头厂……1924年太原竟然开始尝试造飞机。摊子大了,花钱的地方大大增加。
阎锡山对此的解决方案是,铜元不行,纸币来凑。
其实阎锡山体验过纸币发行的全过程。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在五台县开“吉庆长”钱铺,凭借商业信誉,发行银票性质的“钱帖子”。这种民间**组织发行的纸币,如果准备金充足,网点覆盖范围广,确实能够积累相当大的信誉。对于老百姓,日常使用的各种“钱帖子”有银行发行的,有银号发行的,甚至有外国**发行的。比如东三省在清末民初长期使用沙俄货币作为日常流通货币,百姓称之为“羌帖”。
但是,在山西等地,也有许多商号采取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方式发行“钱帖子”,这些商号没有任何准备金,却敢于将成千上万的白纸印成“钱帖子”当货币来用,增加商号的流动资金。假如商号资金链断裂,几乎所有损失都会转嫁给使用“钱帖子”的老百姓。当时商号发行的纸币大多难逃资金链断裂的结局,于是山西百姓为这种近乎欺骗的行径起了一个贴切的名称——“口吹大洋”。
阎锡山父亲开设的“吉庆堂”**终就是因**投机而倒闭。阎锡山一方面亲手印制过“钱帖子”,另一方面亲眼见过“钱帖子”信用破产对商号和使用者双方造成的毁灭性影响。因此阎锡山经常在公开场合大肆抨击“滥发纸币”的行径。例如1922年阎锡山说:“商家滥**子,弊病很多,一来信用不好,而来无限制地出票,就是老百姓的大害。”又说:“所以我好几年来,屡次缩减纸币,严责出纸币的商人,准备一定的**。”
当然,阎锡山并不完全按照自己的言论行事。1924年以后,随着**生产的扩大,晋军有了比较稳定的武器装备供应,军队快速扩大。结果办**要钱,扩军备战更要钱。阎锡山责成山西省银行开始滥发纸币,到1929年山西省银行发行了1300万元纸币。到30年代随着中原大战打响,山西省银行的纸币发行量增至7500万,导致纸币信用彻底破产。
不过在一些老人回忆中,即便到1924年,山西省银行的纸币信用仍然高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“官钞”。1919年山西省银行在阎锡山亲自主持下准备发行纸币。在阎锡山看来,银行的准备金放在金库里只能“放冷”,必须流动起来才能挣钱,因此他强调纸币发行的准备金不能过多。但杨兆泰等具体经办人却坚持必须有十足准备金。经过妥协,**终确定以300万作为准备金,原则上准备金要达到纸币发行额的70%。这样一来山西省银行纸币即便遭遇挤兑也能尽量做到十足兑付,于是原定一省使用的纸币却成为华北甚至西北的重要流通货币。
但是,再有信誉的纸币,在滥发7500万之后,也会信用破产。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惨败,山西省银行纸币的信誉彻底崩溃,在大规模挤兑面前只能宣布停兑了事。纸币贬值过程中,山西全省工商业无人能够幸免,首当其冲的是零售业和当铺,因为纸币与银元的比价一日数变,百货商人根本无法获得进货所需的足够资金,当铺更是无法平账销当。结果大同原有42家当铺,得以支撑到1932年,十中无一。而百姓更为凄惨,多年积蓄的数万纸币,一夜之间沦为废纸,因此疯癫甚至**者不计其数。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